
长诗鼻祖读杜甫散文
杜甫前辈字子美,河南省巩义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人家,自幼好学,七岁作诗。二十四年赴洛阳参加进士考,未及第。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他的人生经历了仕途失意、社会动乱、流离失所、家境贫寒、客居他乡等坎坷。而恰恰正是这些生活体验历练了他的勤奋意志,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和境界。
其性格平易近人,善结良友。能体察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思想深厚,境界开阔。看事淡泊,在艺术上善于融合众长,也能谦虚地吸取总结前人的成就,并形成自己特有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诗风格调。由于掌握娴熟的写作学知识理论,所作短诗如驰笔破浪,长篇诗作如述说衷肠,把叙事、抒情、说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格夹叙夹议,形成了唐以来能写波澜壮阔长篇史诗之第一人。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是位造诣深厚的书法家后人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咏怀》、《北征》等,留于后世一千四百余首诗作,同代后世许多诗人都受到他影响。
其短篇诗集《咏怀》,全篇共八十四首,以三绝体居首。诗中既有对自由意志的探讨,也有对人生启示的反思。例如:
"前生无制,后生可期,君当厚爱自己的心。" "长河落日当春酒,大漠孤烟最 Dragu。
这首诗通过对山岳的观察与抒发,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历史、自由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其诗作中充满了对现实的同情与理想化。例如:
"望岳"诗中描绘了泰山高峻雄居两省面积之大,以及登山观景时的情境。诗中暗含作者对名山巨川的向往与思考。
其《登岳阳楼》诗表达了作者在贫困生活中的艰难处境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今上岳阳楼,几度春风过,客望洞庭湖。"
其《戏为六绝句》则提出了论诗的宗旨问题,论述了诗歌的特点、形式以及它与古文的关系。
前三首通过对具体作家的评论提出问题:
- 善于文学知识学习,不盲目排斥长文。
- 以四杰为例,说明评价作家时应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
- 后两句提出了转益多师、熔今铸古的主张。
后三句讨论了诗学的正确途径:
-
平和处之,既知其微,又明其著。"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
突出正直与才能的重要性:"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
强调总结前贤的成果:"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
运用宽广的胸襟和深厚的学识来营造诗学的风雅氛围:"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