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斯人范文网,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_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正文概述 生生世世爱   2025-09-05 20:06:36  

    高中生写作比赛《青山不老》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读读记记:了解文中“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的含义,并对部分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 掌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掌握主要句子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难点:“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 难点突破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青山”作为“大山”的见证者和守护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2. 准备相关资料(如晋西北地区的情况)。
    3. 教师提前解读“青山不老”这句话的含义。
    4. 教学提示
    5. ①大环境:从文中理解“大环境”的险恶性,通过对比山沟与沙漠的不同,感受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6. ②小环境:结合文中具体例子(如荒漠沙尘暴、山沟淤泥),理解“小环境”带来的影响,体会人类对自然的守护态度。

    7. 教学过程

    8. 第一课时

    9. 教师导入:“青山不老”,学生猜测感受。
    10. 自主学习:学生自由阅读文章,思考问题并提出疑问。
    11. 回顾提示:
      • 根据提示回答: ①大环境:山沟在自然中的险恶性。 ②小环境:沙漠沙尘暴带来的影响。
    12. 自我反馈:完成阅读后写下感受或疑惑。

    13. 第二课时

    14. 思考交流:“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
    15. 回答问题:
      • “大环境”指的是山沟的险恶性吗?
      • “小环境”指的是沙漠中的沙尘暴吗?
    16. 学生互相讨论,表达感受。

    17. 第三课时

    18. 教师引导:“青山不老”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深层意义?
    19. 引读“与日月同辉”,体会作者对老人的敬仰和感慨。
    20. 小结:老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青山”的力量,也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四、教学反思

    1. 优点
    2. 教师设计清晰,教学提示到位。
    3. 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兴趣。

    4. 不足之处

    5. 对《青山不老》这句话的深入理解还不够透彻,后续加强训练。
    6. 部分环节可以更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提升课堂效果。

    7. 改进方向

    8. 加强“青山不老”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拓展。
    9. 增加多媒体辅助,增强视觉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内容。

    五、后续计划

    • 针对部分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分层教学,给予更多时间的重视。
    • 加入互动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文章主题。
    • 寻找更多课外资源,拓展学生的写作视角,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青山不老”这句话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体会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接下来的教学计划将围绕这一主题进一步展开,为后续的文学分析和写作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经典名文,本单元内容围绕“寻找春天的痕迹”这一主题展开。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观点,并发展提升阅读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4. 过程与方法:

    5. 在互动探究中体悟老人崇高的形象和高尚情怀。
    6. 探索“青山不老”这句话的不同理解,理解作者的感悟。

    7. 情感与态度:

    8.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谈话引入:
    2. 晚餐时,大家围坐在茶几旁,分享不同风格的美食。一位穿着红色T恤的老头在一边小 talk 一边说:“我想了解您是如何得到提名的。”

    3. 揭示课题:

    4. 引出文章主题“青山不老”,并引导学生思考:
      • 这位老人到底做了什么?
      •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互动探究: -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板块:基础知识积累

    教参中关键句: 1. “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 “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 第一层:“青山”指的是自然中的绿色或盎然的山峰。 - 第二层:“不老”是指这种青山永远存在,由来远深。

    教参重点: 1. 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文章内容的关键点。 2. 尝试用“四非”句型表达理解。

    教学参考: - 针对“四非”句型,可以设计互动式练习,如:“四非”句中的四是非是什么?举例说明。”


    第三板块:方法与能力突破

    教参中关键点: 1. 让学生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观点。 2. 以事实说话,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参考: -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对“青山不老”这句话的理解。 - 提供具体事例(如《小牛》中的“大山不退缩”),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深刻哲理。


    第四板块:情感与思想教育

    教参重点: 1. 体会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2. 深化理解“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体现作者的高风正气。

    教学参考: - 鼓励学生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描述老人的形象:“ tall man, strong spirit, deep love”。


    互动探究与作业

    1. 互动探究:
    2. 寻找生活中的类似场景:一位老人在困难中创造奇迹。
    3. 写一篇小文章:“这位老人让我感悟了什么?”

    4. 作业布置:

    5. 检查完成的鱼骨图是否正确,完成阅读练习。

    总结

    评价: - 通过谈话引入和互动探究,学生能够理解《青山不老》的核心思想。 - 感受文章中的“四非”句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好的!根据你的描述,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教学设计和指导建议: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和思考,理解《梁衡》中“治理、归宿、荡漾、感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深刻含义。
    2. 能够抓住文章的核心思想——在恶劣环境中坚持奉献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对诗歌和散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治理、归宿、荡漾”的诗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可敬”“可悲”“可贵”的情感。
    2. 探索文章中“风雨同舟”的精神内涵。

    教学准备

    • 可以在课前查阅一些关于中国地方主义精神和植树造林相关内容。
    • 需要找一幅优美的山林图片,或者用简单的笔画来表现“杨柳劲浪”等意象。

    教学流程

    一、导入环节(10分钟)

    1. 播放《梁衡》中描绘老人植树的视频或相关片段。
    2. 老师问:面对这样的困难和危险,这位老农到底做了什么?他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二、理解文章内容(20分钟)

    1. 理解诗歌的意象与含义
    • 展示一些诗歌中的意象,如“杨柳劲浪”、“绿风荡漾”等。
    • 老师问:这些画面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情感?你有什么感受?

    2. 思考文章内容(10分钟)
    1. 你们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提到的主要情节吗?
    2. 作者从哪些角度展现了主人公的坚韧与奉献精神?

    三、完成“拓展阅读”(15分钟)

    1. 播放或阅读拓展阅读(可选)
    •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再读一遍《梁衡》中的文章,并思考文中更深层次的含义。
    • 鼓励学生用记号标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你们学到了哪些 important ideas?
    2. 如何将这些学到的内容运用到你的生活中?

    作业要求

    1. 在作业本上,用“阅读思考”形式复述文章内容,并用简短的划线标出主要内容。
    2. 或者,画一幅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山林图片,说明它背后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梁衡》中的诗意和深度,同时培养对诗歌和散文的兴趣。希望这能帮助你的课堂!

    这篇老作家讲述了一个平凡却伟大的故事:一位老人从65岁开始,为山沟里开辟一片绿洲,最终将自己也融入其中,创造出青山不老的奇迹。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把荒山变成了青山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81岁的老人吧。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教师检查学习情况,认读重点词,选读感兴趣段落。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指导阅读感受,感悟故事。

    1、自由读文中,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交流: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老人年过而心老?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进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或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3、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少大面积的树林吗?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并齐读。

    4、课文中的具体部分还能写到这一奇迹吗?找出来和老师交流。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1)作者用比喻,描绘了山沟中漫山遍野的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的景象,象征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做的巨大贡献。

    (2)作者简练地描述了山沟里坡形的变化:杨树、柳树劲挺,在山洼和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而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种景象形象地表现了老人在地形上的细致安排。

    (3)引导学生想象,老人种了多少大面积的树林?

    5、讨论:这位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

    (1)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2)小环境——艰苦。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6、默读课文思考:一位普通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的欢聚,每日在荒山野岭中耕耘,在这种艰辛中,他选择了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这是他生命价值的体现吗?

    (1)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用自己的一生创造出了什么?

    学生用文中语句思考并回答。

    (2)指导:“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青山不会老,是因为——

    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的森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出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出了无限的价值。

    (3)作者这样写是否恰当?

    是的。青山不老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力量——永远向前追寻光明的精神,这不仅体现在自然中,更体现在人类对生命、对环境的不懈追求上。

    小结:正是这样一个老人,用自己的一生创造出了无边无际的绿洲,让青山永存。在这片绿色如茵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也看到了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们可以进一步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作为一个普通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的欢聚,将自己贡献给荒山野岭中的土地,是为了什么呢?或许,这就是作者用“青山不老”所表达的深刻思想。让我们一起读一篇描写这种感动的文字吧。

    四、积累和拓展

    1、读文后,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2、以“青山不老”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范文专家,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范文专家 »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_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