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清明节祭祖对联及简介
楹联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盛于明清,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融合了文字、绘画和音乐的元素,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
【清明节祭祖对联及简介】
箕裘泽后世
举理正家风
清明祭祖祖期望
福荫后人人成龙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春风已解千层雪
后辈难忘先烈恩
睹物思亲常入梦
训言在耳犹记心
千石先代冶谋由德泽
一公后人记述在书香
思祖德修己德唯德有得
叙宗功立新功无功不公
生前功德如火千古照亮
死后圣名似水百世流芳
郊外踏青,顶风冒雨开心祭
碑前扫墓,烧纸焚香带泪归
千石先代我等怅揖百望祖天远
李氏后辈儿孙俯首三呼子渡横
【祭祖简介】
祭祖是敬拜、祭祀祖先的活动,包括在父母丧礼上的敬拜和祭祀。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要放置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不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祭祖的形式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是相同的。
家庭祭祀活动最重要的是内容之一:祭祖。按照民间的传统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大 downt大悲,时时刻刻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
节日期间必须祭祖,缅怀祖先,激励后人。但各地的习俗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而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进行一次最后一次祭拜祖先。
还有的地方在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
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
【祭祖来源】
祭祀分为祭拜祖先和祭祀鬼神两种类型。祭祀始于商朝时期,商人认为鬼神有大作用,能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非常尊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了天神、地灵、人鬼三类,并以人鬼为祭拜的对象。
他们相信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每天都安排日程,虔诚地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形成了我国文化特有的特色。
东汉时期的二十四孝之一丁兰,因母亲未能准时送饭,而怨气大泄,甚至投河自尽。这则孝举的经历也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人们祭祖之习俗的一部分。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展,远古时代没有纳入严格的祭祖规范,也归入“五礼”之一,并随着时间推移,在节日的最后一天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祭祖活动。
此外,祭祖习俗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民族和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尊重和敬意,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