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隐》教学设计 4
设计理念: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感悟绿色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灵隐”名字的意义。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体验,让学生理解绿色不仅是风景,更是文化元素。
教学目标:
-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灵隐绿的独特感受,激发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 语言目标:结合实际情境,学习描述绿色的语言,并能运用这些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 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个别思考,提升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 理解“灵隐”名字的历史意义。
- 通过具体情境体验绿色的多变性。
- 合理运用绿色相关词汇,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绿色现象。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导课与整体感知
- 教师活动:
- 比较引人入胜的画面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 引出文章标题“灵隐”(灵隐是作者的名字),点明主题——《灵隐绿》中的独特感受。
- 学生活动:
- 自己观察图片,初步感知绿色的多样性。
第二部分:整体感知与关键词获取
- 教师活动:
- 鼓励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带“绿”的词语和情景,并小组交流。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绿色现象的具体描述及其背后意义。
- 学生活动:
- 学生举手说明遇到的绿色词语,小组合作分享,并讨论作者的情感与视角。
第三部分:深入探究——灵隐绿的特点
- 教师活动:
- 故事引入:灵隐在湖边建庙,看到的是“灵隐绿”,描述几种不同的绿。
- 引导学生思考:“灵隐绿”有哪些特点?
- 颜色多样
- 形状变化
- 时间性
- 情感色彩
- 学生活动:
-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尝试用具体的词语表达灵隐绿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第四部分:体验导游——再现灵隐绿
- 教师活动:
- 模拟“导游”讲解,用课件呈现不同地点的绿色描述。
- 鼓励学生模仿叙述,结合课件内容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 学生活动:
- 尝试自己叙述灵隐绿的不同地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部分:课外阅读
- 教师活动:
- 提问:“灵隐绿”是作者眼中的独特感受,你还能想到其他类似的绿色吗?
- 指导学生查找有关描写灵隐绿的诗文或文章,积累更多素材。
- 学生活动:
- 寻找并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绿色现象,提升对自然的认识。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具体情境和小组合作,帮助学生感受绿色的多变性,并理解作者的独特视角。通过实际应用和课外阅读,进一步丰富了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