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斯人范文网,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说课稿)

    正文概述 第三点   2025-09-02 15:11:21  

    以下是一篇关于《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说课稿,结合了我个人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通过实验探究,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及其与液体的关系。
    3. 知道“马铃薯在水中沉或浮”这一基本结论,并能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验证。

    4. 过程与方法

    5.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6. 在实验中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合作能力,体验小组学习的乐趣。

    7.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 发现生活中物体的沉浮现象,并激发学生对自然规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9.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物体在水中沉或浮”的现象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将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理解物体的沉浮与液体密度以及体积等因素有关。

    2. 教学重点

    3. 探究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4. 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液体密度和物体的体积。

    5. 教学难点

    6. 通过实验验证“液体密度越大,物体越容易上浮”这一结论。
    7. 在量筒和天平使用上的困惑(如体积测量不准确)。

    教法与学法设计

    1. 教法
    2. 引导发现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并验证,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
    3.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 学法

    5. 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6. 在小组讨论中提出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

    教学流程

    1. 引入新课(3分钟)
    2. 播放《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实验视频。
    3. 提问:马铃薯在水中的状态是怎样的?
    4. 引出“浮力”的存在,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能上浮呢?

    5. 观察现象(6分钟)

    6. 出示马铃薯和橡皮泥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在水中沉浮的状态。
    7. 提问:马铃薯为什么会沉?橡皮泥为什么会浮?
    8. 引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9. 比较液体的轻重(10分钟)

    10. 邀请学生分组讨论,将同体积的盐水和清水放入天平上,观察它们的重量。
    11. 讨论:盐水比清水重,为什么马铃薯能浮起来?
    12. 引出“液体密度”的影响因素。

    13. 科学探究(15分钟)

    14. 提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是哪些?”
    15.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改变盐水的浓度,观察马铃薯的状态变化。
    16. 讨论:盐水浓度升高时,马铃薯如何变化?盐水浓度降低时呢?
    17. 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并验证。

    18. 总结与反思(5分钟)

    19. 总结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及其原因。
    20. 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哪些科学结论?

    板书设计

    ```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 材料准备:水、盐水、天平、马铃薯/橡皮泥。 | | --- | -------| | 1. 观察现象 | 2. 比较液体的轻重 | | 马铃薯沉,橡皮泥浮 | 盐水比清水重 | | 3. 科学探究 | 浮力的存在,液体密度的影响 | | 盐水浮马铃薯,清水使马铃薯沉 |

    科学结论:物体的沉浮与所浸液体的密度以及体积有关。 ```


    自我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和验证来完成。但我也意识到,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以及如何确保实验材料的使用准确(如量筒和天平的使用),是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总之,这节课为三年级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科学探究实践机会,同时为后续的“浮力”内容打下了基础。如果我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这节课可能会更加生动有趣。期待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成长!

    大班科学《浮与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在线上的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九课的教学设计——《浮与沉》。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内容安排。


    一、教材分析

    1. 知识目标
    2. 认识物体浮沉现象;
    3. 了解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4. 能力目标

    5.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6. 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7. 情感价值观目标

    8. 培养认真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知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一定的认知。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分类活动。但由于实验探究的复杂性,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仍较为不足。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认识物体浮沉现象;
    2. 探索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法与策略

    • 教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组讨论、动手实验和总结归纳的相结合方法。
    • 学法
    • 主动参与实验操作;
    • 小组讨论和交流;
    • 观察和分析现象。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浮沉现象

    1. 故事引入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小明在一个水池里,不小心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结果石头沉到了池底。那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呢?”引发学生的疑问。

    2. 观察现象
      在黑板上画一个水槽图,让学生们观察水中的物体:像船、气球、泡沫玩具等。

    3.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为什么石头沉到了池底?”然后总结发现:物体的浮沉与它自身的重量和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


    (二)动手实践——探究变化因素

    1. 准备材料
    2. 实验记录表;
    3. 水槽;
    4. 小石头、木块、铅块、泡沫玩具等。

    5. 第一组探究:浮沉现象

    6. 用小石头和木块分别放入水槽,观察现象。
    7. 让学生分组讨论:

      • 物体的重量如何影响浮沉?
      • 水的密度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8. 第二组探究:改变因素影响结果

    9. 首先,用小石头和木块进行实验,观察到两者的浮沉状态。
    10. 然后,将木块和小石头交换位置,再次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变化。
    11. 让学生思考:浮沉是否与物体大小有关?

    12. 第三组探究:改变体积影响浮沉

    13. 用一块大泡沫玩具、一个小泡沫玩具和一个铅块进行实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14. 然后,将小泡沫玩具放入水中,发现浮起来;而大泡沫玩具却沉下去。同样地,放入铅块会下沉。

    (三)知识拓展——深化理解

    1. 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大小相同的马铃薯在水中,分别浸没、漂浮和沉入水底的现象。

    2. 讨论思考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大马铃薯能够浮起来而小马铃薯却沉下去?

    3. 拓展应用
      用一根细线将两根大小不等的马铃薯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变化。最后,引导学生发现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

    | 物体 | 状态 | |-------------------|---------------| | 大泡沫玩具 | 沉入水底 | | 小泡沫玩具 | 浮起来 | | 铅块 | 排开更多水 |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知识。同时,他们也掌握了浮沉的规律,并初步认识了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会继续探索更多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


    希望我的教学设计对您有所帮助!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或补充,请随时告诉我!

    一、故事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树洞深处,一道缝隙幽深,门frame是细长的一块,人根本下不了。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这一幕生动地展现了生活中的科学小故事,通过一个有趣的情节引出今天的课题——物体的浮沉。

    二、观察与验证——理解规律

    首先,引导学生猜测:如果这些物体都沉在水底,它们到底会浮到什么程度?接着,教师提出具体问题,并通过实验要求及要点引导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这一环节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合作交流,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其建立科学的概念。

    三、深化探究——理解规律

    四、总结拓展——收课不思

    最后,老师布置了几个课外问题: 1. 轮船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2. 中国死海,在水中的深度为何不会变浅? 3. 潜潜水艇是怎样上浮的?

    这些题目既是对课堂中心内容的总结,也为下节课“感受浮力”作了一堂科学探究的延续。通过这次课后思考,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探究的思想去认识事物,用开阔的眼光看待生活。

    板书设计: 一、水的浮沉规律 1. 排开多少液体物体,说明它是否能浮起来。

    二、小组实验与交流

    三、总结:从故事到科学,再到生活

    范文专家,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范文专家 »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说课稿)